北斗聚焦 | 5項北斗應用國標啟動編制,涵蓋多個關鍵環節和技術體系;中國北斗“點亮”南非農業;武漢客貨運車輛全部裝上北斗定位系統

來源:今日北斗   24天前   

第二百一十八期

2025/03/17-2025/03/23


★ ★ ★

NO.1

5項北斗應用國家標準啟動編制,涵蓋多個關鍵環節和技術體系


近日,由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牽頭的5項北斗應用國家標準在西安啟動編制,來自自然資源、通信、安全、電力、燃氣等領域的23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60多位專家參加研討。

此次研討重點圍繞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觀測數據質量評價、數據傳輸技術、站網性能評估、實時高程服務和管理服務系統等方面展開,涵蓋了北斗應用多個關鍵環節和技術體系。來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江蘇省測繪工程院、湖南省測繪科技研究所、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武漢大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訊騰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家結合各自經驗和技術特長,就標準的總體框架、技術內容、指標設定、應用場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最終形成了5項國家標準的初步框架。

據悉,這是首次面向北斗應用的5個國家標準同步啟動編制,契合國家北斗規模化應用發展宏圖,可有效填補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服務、傳輸與評估等技術體系空白。這些標準的編制有助于完善北斗衛星導航標準體系、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要素保障效能、促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提升我國北斗系統的國際競爭力。與會各參編單位應高度重視、強強聯合、團結協作,嚴格遵循標準編制程序和要求,切實保證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按時保量完成,切實提升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泛在融合、科學規范、安全可靠的智能化服務水平。


來源:中國測繪學會


★ ★ ★

NO.2

中國北斗“點亮”南非農業


在非洲大陸南端的林波波省,廣袤的農田上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傳統耕作方式。通過引入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農機導航和農業大數據管理等技術,當地農民成功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的跨越,為南非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3月14日,科技日報記者參加了南非文達大學舉辦的“林波波省與文達大學科研戰略會議”。會議深入探討了如何進一步發揮北斗衛星導航試驗設施在促進當地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文達大學綠色科技孔子學院如何進一步服務于中國和南非兩國科技合作等專題,并實地考察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裝置的運行情況。文達大學科技創新處、南非林波波省省長辦公室、文達大學綠色科技孔子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參會。

一場“靜悄悄的田間革命”徐徐展開。首先是精準播種與管理。文達大學科學工程和農業學院的試驗農場經理庫塔瑪女士介紹,北斗導航系統與作物田間管理相結合,可實現作物生長、施肥、蟲害等數據的實時監測,指導農科推廣單位、農場主以及農民精準管理,實現集約化經營并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影響。如果結合使用智慧農機,可依據預設路徑實現厘米級精度的直線播種,避免重復或遺漏,大幅提高種子利用率。同時,搭載土壤成分傳感器的農機能實時分析氮磷鉀含量,按需變量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

然后是智慧灌溉與災害預警。依托北斗定位和遙感數據,農田可被劃分為多個網格,濕度傳感器將數據傳至云端平臺。農民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即可遠程控制灌溉設備,從而大大降低水資源消耗。系統還能結合氣象衛星數據,提前預警干旱或暴雨,幫助農戶及時調整農事計劃。

庫塔瑪女士說,文達大學舉辦的數字農業培訓班場場爆滿,每期受訓人數多達400人。嘗到智慧農業和數字經濟甜頭的當地農場主,成為推動北斗衛星試驗系統農業推廣應用的主力。她歡迎林波波省政府開展務實推廣活動,鼓勵更多的農場主接入北斗農業系統,讓更多的人受益,讓南非農業受益。她說:“北斗農業系統的應用,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推動南非農業融入全球數字化浪潮的重要機會。”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駐南非記者 馮志文


★ ★ ★

NO.3

中國科大實現量子微納衛星與可移動地面站間的實時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示意圖


記者3月20日從中國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廖勝凱等,聯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微納衛星與小型化、可移動地面站之間的實時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在單次衛星通過期間實現了多達1百萬比特的安全密鑰共享。在此基礎上,聯合團隊和南非斯坦陵布什(Stellenbosch)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在中國和南非之間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離上建立了量子密鑰,完成對圖像數據“一次一密”加密和傳輸。該工作為實用化衛星量子通信組網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2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

通信安全是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基于量子密鑰分發的量子保密通信是迄今唯一可實現“信息論可證”安全的通信方式,將大幅提升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傳輸水平。目前,基于光纖鏈路的城域城際量子通信已發展成熟并初步得以應用。為實現遠距離乃至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需要克服光纖存在的固有損耗以及難以覆蓋全球的問題。利用衛星平臺進行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能夠有效克服這些限制,實現全球范圍的量子保密通信。


來源:中安在線

記者 汪喬


★ ★ ★

NO.4

武漢客貨運車輛全部裝上北斗定位系統


3月20日,記者從武漢市突破性發展北斗產業暨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建設推進會上獲悉,該市3088輛道路客運車輛、2180輛道路危險貨物運輸車輛、90474輛重載貨車全部安裝上基于北斗的車載衛星定位系統。

武漢已有15座城市橋梁應用北斗系統,共安裝159臺北斗設備,其中156臺設備監測數據接入至城市橋梁智慧管理系統。在智慧農業領域,基于北斗系統與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武漢首座智慧果園生產示范基地去年節省人工成本60%,水肥藥利用率提升顯著。北斗系統在武漢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多個重點領域廣泛應用。

2024年,武漢市北斗產業規模達640.32億元,同比增長14.34%,7家企業晉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量達36家;6家企業入選2023年度湖北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同年10月,武漢市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

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運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全球服務能力,當前北斗規模應用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關鍵階段。今年,武漢將實施北斗系統應用示范場景拓展行動,聚焦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醫療等領域,打造融合應用標桿,開放更多政府場景資源,鼓勵企業開發面向消費端的創新產品。


來源:湖北日報

記者楊然、通訊員占超、劉海東


★ ★ ★

NO.5

上海6條地鐵共計34個車站的5G改造升級全面完成


記者從上海鐵塔公司獲悉,由他們承擔的上海3、5、9、10、13、17號線6條地鐵共計34個車站、459處通信斷點、61公里隧道的5G改造覆蓋任務最近圓滿完成。這也意味著上海地鐵線路已經全部完成5G覆蓋。

本次5G改造升級,上海鐵塔在共享競合基礎上,充分挖掘既有資源潛力,優先復用前期預留的電力線纜等基礎設施,進一步節約行業投資。據統計,本次地鐵改造總計節約電纜99.8公里,累計節省行業投資1050萬元,讓“舊資源”煥發“新價值”。

此外,為打破傳統改造局限,6條地鐵改造均采用“四纜并行”架構,全線鋪設統一規格的5/4泄漏電纜,并設計標準化接口。未來,僅需通過混纜升級即可輕松演進至5G 4TR網絡,避免重復敷設漏纜、反復拆卸設備對地鐵運營的干擾,實現超前規劃、長效兼容。

作為高架線路中唯一一段地下區域,地鐵3號線鐵力路站是一塊“硬骨頭”。該站整段均為明挖段,區間空間小,環境復雜,大大增加了5G建設的難度。面對隧道墻體掛載限制的難題,上海鐵塔聯合設計院技術團隊連續開展3輪實地勘測。最終,他們創新設計隧道中央架設基站的方案——在列車軌道兩側用鍍鋅鋼構架起“擬墻體基座”,在確保行車安全距離的前提下,將通信設備精準懸裝在基座上。這套隧道部署方案,在上海也是首次采用。


來源:上觀新聞


★ ★ ★

NO.6

累計開通5G基站2.15萬個 煙臺市數字轉型賦能勢頭強勁


3月19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煙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正功介紹煙臺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有關情況。

2024以來,煙臺市工信系統緊跟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錨定“先進制造業強市”目標,聚力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堅持抓鏈條強集群、抓項目擴增量、抓融合促轉型、抓服務優生態,保持定力,承壓奮進,煙臺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邁上萬億臺階,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持續鞏固。

數字轉型賦能勢頭強勁。做優法治保障,在山東省率先啟動數字經濟立法,《煙臺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公布施行。深化數字賦能。實施“個十百千萬兆”數字化轉型提升計劃,累計開通5G基站2.15萬個,5G用戶普及率達到76%。組織數字轉型“進區市、進園區、進企業”活動6期,完成數字化診斷288家,開展首席信息官培訓2期。萬華化學獲評國家“數字領航”示范項目。新增8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3家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2個省級數字園區,22個項目獲批山東省首批數字經濟創新平臺,獲評山東省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成效明顯市、成功爭創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提速綠色轉型,印發《煙臺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方案》,持續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新增國家綠色工廠8家、省級綠色工廠19家。道恩鈦業、恒邦冶煉獲評國家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實現煙臺市能效“領跑者”零的突破。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記者 韓宇 通訊員 于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