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聚焦 | 我國加速攻關下一代北斗系統技術;我國突破手機直連衛星通話;工信部等十四部門:加強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周
報
第二百一十期
2025/1/13-2025/01/19
△點擊頁面右上角“…” 選擇 “查找頁面內容” 搜索【一周快報】,即可跳轉到新版塊
★
★ ★ ★
★
NO.1
深空深海全覆蓋!我國加速攻關下一代北斗系統技術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2025年我國將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關鍵技術攻關,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建設。新的一年,科研團隊究竟在進行哪些核心技術攻關,下一代北斗系統又將擁有哪些新的硬核本領呢?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在對去年剛剛發射組網的北斗三號的兩顆收官星進行在軌監測。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 李紹前:現在這兩顆星,我們是剛剛完成了衛星的在軌測試,現在星上所有設備的狀態還有指標都是很好的。
北斗三號衛星星座由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三種組成。最新發射的兩顆北斗三號收官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入網工作后,將進一步提升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靠性及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性能,在支撐北斗系統穩定運行和北斗規模應用的同時,將為下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升級進行相關試驗。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副總指揮 科研管理部部長 沈苑:下一代星間的互聯互通是我們北斗系統要持續去增強的一個能力。另外星上的時頻,也是我們最核心的一個制高點技術,所以我們要在這兩方面來進行相關驗證的工作。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首席總設計師 林寶軍:現在正在測我們更高精度的原子鐘,目前看效果還不錯,新型的原子鐘在天上已經鎖定了,我們已經當主鐘在用了。整個新型的星間鏈路現在也已經建鏈了,正在按部就緒地做,做好了之后可以為北斗四號作基礎。
來源:新華社
本文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
★ ★ ★
★
NO.2
工信部等十四部門:加強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門1月17日發布《關于加強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建設的意見》(IT之家注:下文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聚焦信息通信新技術,通過國家、部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支持應急通信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推動跨運營商應急漫游、無人機空中通信、室內定位導航、地下空間信號增強等適用于極端場景的重點技術研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通信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及安全技術應用,滿足應急通信能力現代化升級演進需要。
《意見》提出研發推廣新型應急通信裝備,面向極端場景,制定重點裝備研發清單,組織開展揭榜掛帥。用好各類項目渠道,設立專門科目支持應急通信高端、新型、適用裝備研制。重點加強無人空中載體裝備、全地形車、高空基站等高機動性裝備,應急專網融合終端、背包基站、微波 / 散射通信裝備等輕量化便攜裝備,適應嚴寒、密林等極端條件裝備以及更適合基層使用的易操作高可靠性設備研發推廣。
通信管理部門與應急、電力、地面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門健全協同保障機制。強化能源保障協同,為重要通信設施、應急通信無人航空器、車輛裝備提供優先電力等能源供應。強化運輸保障協同,為應急通信隊伍裝備、運輸車輛提供必要通行和物流保障,依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開辟應急通信無人航空器快速審批綠色通道。強化力量投送協同,極端場景下將應急通信人員、裝備作為首批力量響應出動,通過空中投送、地面徒步、摩托化機動等方式投送至受災區域。
基層應急處置部門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要強化天通衛星電話等通信裝備配備,確保緊急情況指揮通信暢通。推動易災鄉鎮、行政村、國有林場強化天通、北斗短報文、應急專網融合終端等小型、易用裝備預置和維護。加強衛星站、衛星終端等通信設備在船舶、海上設施的配備,提高海上通信能力。
來源:IT之家
圖源自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
★ ★ ★
★
NO.3
全球首創:我國突破手機直連衛星通話

中國電信衛星應用技術研究院最新宣布,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讓智能手機直連衛星通話成為現實,填補了全球空白,為在無人區等信號盲區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信保障。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由中國電信攜手華為等企業,歷時兩年多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最終實現普通智能手機無需換卡換號即可通過衛星網絡與世界相連。
研發團隊克服了智能手機內部空間有限的挑戰,成功將衛星天線內置于手機中,摒棄了傳統衛星電話外置天線的“小辮子”設計,通過優化主板布局、增加天線數量等方式,彌補了內置天線發射功率不足的問題。
針對同步軌道衛星距離遠、信號弱的問題,團隊并沒有選擇提高信號功率,而是巧妙地降低信息速率至 800 比特 / 秒,并在語音編碼和自適應機制上進行優化,確保了網絡流暢和話音質量,實現了智能手機與衛星的穩定連接。
此外,團隊攻克了衛星網絡和地面網絡協議不統一的難題,完成了 165 萬余字的協議新編、修訂和補充工作,實現了天通系統與地面基站的無縫切換,用戶可以使用原卡號進行衛星通話和短信收發。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在實測過程中,研發團隊歷經 15 個月,行程 3000 多公里,走遍羅布泊、羌塘、漠河邊境等信號盲區,進行了反復測試和優化,確保了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來源:IT之家
圖源:中國電信衛星應用技術研究院
★
★ ★ ★
★
NO.4
新版安全技術規范發布 電動自行車將增加北斗定位功能

記者13日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組織修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發布,將于2025年9月1日實施。
防范非法改裝方面,新標準完善了電池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此外,通過增加北斗定位、通信與動態安全監測功能,方便消費者實時了解電動自行車關鍵安全信息。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電動自行車企業開展產品設計生產并完成檢測和認證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新標準設置了8個月的生產過渡期。同時,新標準額外給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舊標準生產的車輛3個月的銷售過渡期,便于符合舊標準電動自行車的消化。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電動自行車行業管理,加大新標準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產品本質安全水平。
來源:人民網
★
★ ★ ★
★
NO.5
浙江首顆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1月17日12時7分,由臺州灣新區吉利衛星超級工廠制造的浙江首顆海洋衛星——“藍碳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藍碳一號”衛星是浙江省第一顆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監測研制,聚焦浙江省入海水系和河口、海灣、近海的水質遙感監測,以及入海排污口遙感巡查等需求,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資源管理提供支持。
“該衛星基于時空道宇自研衛星平臺,具備長時在軌自主運行能力,平臺載重比高,全重66公斤,載荷重量約30公斤,平臺通用性強,可兼容通信和遙感載荷,且具備多星組網能力。”時空道宇衛星平臺負責人吳志華說。
根據計劃,第二顆與第三顆浙江海洋衛星預計將于2025年至2026年交付使用。三顆海洋衛星組成星座組網后,可實現對我國沿海省市海岸帶10米分辨率、每天三次的遙感巡查,全面提升我國海洋遙感監測能力。
來源:浙江日報
潮新聞 記者 許峰
★
★ ★ ★
★
NO.6
南極中山站首次實現自主衛星網絡通信:網速近百兆

快科技1月14日消息,據報道,我國南極中山站首次實現自主衛星網絡通信。
在南極這一極端環境中,由于地面光纖等基礎通信設施缺失,所有通信活動均需仰賴衛星網絡。衛星在此扮演著如同家庭路由器般的角色,而衛星網絡則好比Wi-Fi,其帶寬大小直接決定了網絡速度的快慢。
以往,中山站的網速僅為8兆,這對于站內80至100名科考隊員而言,顯然顯得捉襟見肘。這樣的網速條件僅能勉強支持隊員們瀏覽文字類網站,與國內的同事溝通也主要以發送文字信息為主,極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交流與傳遞。
然而,近日中山站成功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首次實現了高速網絡通信。網速飆升至近100兆,這一質的飛躍,猶如從2G時代跨越至4G時代,為科考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此外,南極衛星網絡通訊系統還巧妙地借助了國際通訊衛星組織的Intelsat衛星,將來自南極的信號傳輸至上海電信衛星地面站,再經由專線接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網絡系統,從而構建了一個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廣域網絡。
這一系統不僅具備上網功能,還能實現語音通話、傳真發送以及數據的實時傳輸,極大地提升了南極科考的通信效率與數據處理能力。
來源:快科技
★
★ ★ ★
★
NO.7
黃山電信移動微型衛星基站提升應急能力

本報訊 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快速提升應急搶險能力,中國電信安徽黃山分公司在總結歷次應急搶險經驗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移動微型衛星基站。該基站體型小巧、功能靈活、高度集成,適配現網中各類站點在多場景下接入,可通過衛星傳輸開通現網RRU,提升基站容錯能力,快速高效恢復受災區域通信。
移動微型衛星基站具有三個優點:一是范圍容量再提升,在災區現場“三斷”的場景下,可為半徑2000米(受基站高度及地理環境影響)內100~300個用戶提供10個小時左右通信能力,大大提升應急通信范圍與用戶容量;二是遷移續航更高效,該基站由衛星便攜站、微型可移動基站組成,兩個部件內的電池皆支持插拔式更換,其中衛星便攜站電池可支持熱插拔,基站整體3分鐘即可完成電池更換工作,續航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是開通保障更靈活,開通速度快,在BBU內置數據不作更改、天氣較為理想的情況下,10分鐘即可開通應急基站,為保障災區通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下一步,黃山電信將持續迭代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技術,以衛星、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輔助強化應急搶險通信能力,提升網絡維護效率,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人民郵電報
作者:汪劼 陳文雄 江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