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聚焦 | 湖北首個國家衛星導航領域質檢中心獲批;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開幕;“長三角衛星應用產業創新聯盟”成立
周
報
第二百零一期
2024/11/11-2024/11/117
★
★ ★ ★
★
NO.1
助力萬億北斗!湖北首個國家衛星導航領域質檢中心獲批

11日,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文,湖北省申請的國家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湖北)正式獲批籌建。這是湖北省衛星導航領域獲批的首個國家質檢中心,也是中部地區衛星導航領域獲批的第一家國家質檢中心。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周期為18個月,將建成中部地區第一座復雜電磁環境下衛星導航產品抗干擾試驗平臺、高精度時間標準(大區級)和國內首個支持NTN(衛星直連通訊網絡)的OTA暗室,建設多源融合導航計量測試場地,用于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領域衛星導航產品性能檢測,為下一代北斗導航產品和融合定位產品提供技術基礎服務,促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兼容產品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為全國“通、導、遙”一體北斗產業鏈發展貢獻湖北檢驗檢測智慧。
今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帶隊的專家組一行7人,對湖北申請的國家衛星導航產品質檢中心進行批籌論證,國家衛星導航產品質檢中心順利通過專家組現場論證。
來源:支點財經
支點財經記者 鄭瑋 / 通訊員 郭姍姍
★
★ ★ ★
★
NO.2
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開幕

11月13日,由中國IMT-2030(6G)推進組、中國通信學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松江區開幕。本屆大會以“奮進新征程——眺望6G標準前沿”為主題,邀請院士、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權威專家、知名企業家等,共同探討面向2030年及未來的6G應用需求、關鍵技術、試驗驗證、國際標準化等,推動6G關鍵技術及架構成果形成全球共識,深化國際合作交流,促進6G創新發展,維護全球6G統一生態。
在“全球6G進展”環節,來自歐洲、韓國、日本、中國的6G推進組織的專家介紹了各自國家和地區的6G發展情況。王志勤代表IMT-2030(6G)推進組,做了題為《我國6G研究進展——構建萬物智聯的技術體系》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我國6G研究進展,發布了6G公共研發新型試驗設施“智啟6G平臺”。她認為,要堅持開放合作原則,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攜手打造全球6G合作新典范。
大會期間,組織了6G技術研發成果巡展活動,涵蓋6G無線空口傳輸、網絡架構、芯片和終端等多個關鍵領域,展示了6G技術在未來通感融合、人工智能融合、天地一體化通信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期,發布了《6G通感一體化協同感知關鍵技術》《天地融合網絡安全技術》《6G無線系統架構和功能》等十余份6G技術研究報告。
來源:人民郵電報
★
★ ★ ★
★
NO.3
搶抓低空經濟機遇 “長三角衛星應用產業創新聯盟”成立

“長三角衛星應用產業創新聯盟”成立。青山湖科技城 供圖
近日,“加速衛星應用,引擎低空經濟”中國地質大學校友第二屆青山湖論壇在浙江杭州臨安舉行。論壇上還成立了全國首家覆蓋高、中、低軌應用的“長三角衛星應用產業創新聯盟”。
此次成立的“長三角衛星應用產業創新聯盟”,由上海聯辰千帆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科技園和4家中國地質大學校友企業聯合發起,旨在助力青山湖科技城搶抓低軌衛星先發優勢,力爭三年內成為全國衛星應用策源地和低空產業創新高地。
杭州被譽為“數字經濟第一城”,在低空經濟上的應用涉及無人機、無人駕駛、低空軌道等方方面面。早在今年6月,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上就成立了“中國飛谷”,展翅“低空經濟”。作為城西科創大走廊重要一極的青山湖科技城,也有著發展低空經濟無可比擬的優勢。
浙江中地大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聯盟發起單位之一,該公司總經理李闖認為,遙感、地理信息本就是中國地質大學的優勢學科,通過高校助力、創新聯盟推動和產業集聚,能進一步提升青山湖科技城的企業能級,讓企業和科研機構間實現交叉作用、協同創新。
在其看來,中國低空經濟還沒有迎來真正的爆發,只有成功實現用戶端安全體驗、航線規劃、成本降低,才能迎來更大爆發,這就需要聯盟立足浙江,面向長三角,輻射全世界,在集思廣益中不斷突破。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其鈺 葉蕾 楊麗娜
青山湖科技城 供圖
★
★ ★ ★
★
NO.4
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發布

11月14日,在2024年風云氣象衛星用戶大會上,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正式發布。
在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等單位聯合開發建設了基于風云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收集系統的氣象觀測應急服務保障系統——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以充分發揮風云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收集系統作用,構建集約化應急氣象觀測預報體系。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是風云四號氣象衛星的重要業務服務系統之一。數據收集平臺收集地面的氣象、水文、地質等地球環境數據或災害性異常狀態數據,通過風云四號氣象衛星轉發到地面應用服務系統處理后,提供給用戶使用。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司長方翔介紹,作為常規地面通信傳輸的應急通信手段,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將風云氣象衛星、4G網絡、北斗衛星等通信手段有機地融為一體,可在地面電力、通信鏈路阻斷等異常情況下,持續提供重要數據收集、短報文的實時傳輸服務,保證觀測資料傳輸的時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解決了信息獲取后的傳輸盲區問題,可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效能。
風云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收集系統采用時分和頻分工作模式,其擁有400路國內通信信道,以及33路國際通信信道,可為相關用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服務。基于風云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收集系統建設的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投入使用,將夯實風云氣象衛星應用基礎,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更加科學有力的支撐。
未來,風云氣象衛星應急融合通信平臺的服務領域還將不斷拓展,可為水文、漁業、航海、農林、能源、電力、交通、民航、地震等領域提供應急數據收集及短報文服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中國氣象局
作者:張藝博 袁牧野
★
★ ★ ★
★
NO.5
世界海拔最高北斗探空站建成

“氣象預報越準確,當地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也就越強。”那曲市班戈縣氣象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長白瑪多吉深知,在藏北牧區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對于牧民來說有多重要。
今年9月4日早上7點15分,班戈縣氣象局工作人員施放首次觀測任務氣球,標志著世界最高海拔有人氣象自動站北斗探空業務正式展開。北斗探空站投入運行后,首次將地面氣象觀測轉變為“地面+高空”的協同氣象觀測,有效彌補了羌塘高空氣象數據資料的空白。
2023年6月,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探空業務系統升級換代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確將分批次完成現有120個探空站北斗探空系統建設和11個北斗探空站的新建工作,并于2025年10月前完成北斗探空系統業務準入。2023年9月,班戈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獲批同址建設北斗探空站。
班戈北斗探空站的投入運行,將進一步提高西藏高空探測站網密度和探測數據精度,增強對青藏高原雷暴大風、強降水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跟蹤監測,對高原湖泊群的降水增強效應及高原低渦發生發展機理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高預報準確率,為更好開展防災減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在海拔最高的探空站放飛探空氣球,目前正處于試運行階段,明年開始這樣的放飛將進入常態化。白瑪多吉表示,班戈氣象人將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加強規范管理,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做好氣象監測和科學研究,不斷推動高海拔地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千龍網
★
★ ★ ★
★
NO.6
海洋鹽度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4日6時42分,海洋鹽度探測衛星由長征四號乙遙五十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運載火箭飛行正常,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海洋鹽度探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的科研衛星,又稱海洋四號01星。衛星配置綜合孔徑輻射計、主被動探測儀等載荷。發射入軌后,可填補我國高精度全球海洋鹽度探測能力空白,完善我國海洋動力環境要素數據獲取能力,提升我國海洋預報產品精度及質量,滿足海洋環境預報、海洋生態預報、水循環監測、短期氣候預測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等方面的業務需求,并兼顧土壤濕度測量,為海洋主體行業應用和農業農村、減災、氣象等相關行業應用提供支撐數據,形成應用產品能力。
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鹽度探測衛星工程組織管理、重大事項組織協調和發射許可審批,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為用戶部門,負責各自應用系統建設和運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地面系統建設和運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和八院分別負責衛星系統和運載火箭系統抓總研制。
來源:我們的太空
文字 | 李儀、張未
攝影 | 鄭逃逃
★
★ ★ ★
★
NO.7
阿曼星 浙江造 浙企成功在軌交付阿曼首顆衛星

“阿曼星”發布會現場。馬賽潔 攝
11月11日中午,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騰空而起,直指蒼穹,將阿曼智能遙感衛星一號(也稱阿曼智能計算衛星,以下簡稱“阿曼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交付。記者從西湖區“阿曼星”發射成功媒體通氣會上了解到,作為阿曼的首顆衛星,“阿曼星”的太空大腦——星上人工智能處理載荷平臺,由浙江民營企業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衛二”)提供。
“阿曼星”是一顆高分辨率智能遙感衛星,歷時12個月打造。“這是浙江第一顆由民營企業參與研制,并向海外主權國家輸出的人工智能衛星。”省商務廳服務貿易處處長莊謹說。
與傳統衛星不同,“阿曼星”搭載的人工智能處理系統,可實現星上實時觀測和處理。有了它,相當于衛星擁有“太空大腦”,具備一定的推究判斷能力,將為阿曼的國土詳查、城市規劃、災害應急等提供“外腦”支撐。
來源:潮新聞
潮新聞 記者 張彧 丁珊 通訊員 謝雯艷 馮渲茗
攝影 馬賽潔